2月25日🏊🏿♂️,《美育十讲》第二讲圆满结束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曹旭老师这次和同学们深度探讨了题为《四十岁之前不能读陶渊明吗?》的课题。讲座开场☁️✍🏽,曹老师便直切主题🙌🏼,抛出 “四十岁以前不能读陶渊明吗” 这一别具一格的话题,瞬间激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🈴。他指出◼️,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🧑🍳,其诗作宛如一股清泉,为当时的文学注入了清新自然的活力,彻底改变了诗歌的写作方向🙎♂️,使田园和山水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,在物我相融的境界中,构建起与山水和谐相处的独特美感。但陶渊明的诗并非表面那般浅显易懂,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深度,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去体悟。
曹老师认为🍧,四十岁往往是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阶段,此时的人经历了生活的起伏,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💇🏼♂️,因而更能领会陶渊明诗中的深意。不过🧝🏿♀️,他也强调,这并非意味着四十岁以前不能读陶渊明,而是不同年龄段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。年轻人读陶渊明👮🏼,可能更多被其诗歌的自然清新所吸引👩🏽🔬🌐。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🎥,陶诗看似浅实则深,四十岁之后,人生阅历更加丰富𓀏,更能体会其诗中的深意,找到人生的共鸣和指引😣。
在讲座中,曹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理解陶渊明🕙,将其与唐代诗人王维进行了精彩对比。从人生经历来看,王维和陶渊明都有过仕途经历和归隐生活,也都以诗歌创作闻名。从诗歌风格上,王维诗歌意境空灵👨🏻🪝、画面感强,注重艺术技巧和文字雕琢🧽,追求一种精致的美感。陶渊明则以质朴自然著称🧑🚀,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田园生活的点点滴滴,情感真挚纯粹👨🏻🦯➡️,展现出不加修饰的天然之美🟥。在思想层面,陶渊明的 “不忍” 体现为对黑暗官场的批判和对百姓苦难的关怀🧍♂️,他无法忍受官场的腐败,最终选择归隐。王维在历经仕途波折后𓀁🫴🏿,思想偏向佛系🏌🏽♀️,秉持 “忍” 的态度,在山水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,以超脱的心态面对生活🍛。并谈及陶渊明在唐代的深远影响,李白👩🏽🦲、杜甫🍹、孟浩然、白居易等众多唐代诗人都对陶渊明极为推崇🏓,王维更是作诗表达过对他的敬仰。通过引用这些诗人的作品🥖,生动地勾勒出陶渊明在唐代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,让大家领略到陶渊明诗歌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。
最后,曹老师还深入探讨了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。他曾说 “吾于诗人🫓,无所甚好🤝,独好渊明之诗。渊明作诗不多,然其诗质而实绮,癯而实腴 🕵🏼♀️,自曹🛀🤘🏽、刘、鲍、谢、李🧏🏼♀️、杜诸人🧙🏼♂️,皆莫及也。” 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看似质朴无华👕,实则蕴含着华丽的辞藻和深刻的内涵;表面上清瘦,实则丰腴饱满。从诗歌风格来看,苏轼与陶渊明都追求一种自然随性的表达🍓。苏轼一生宦海浮沉,多次被贬🍘,却能在困境中保持豁达乐观,这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、毅然归隐田园,坚守内心的那份淡泊宁静有着相似之处🛞。
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里,曹老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生动的讲解🎬,带领同学们深入探索陶渊明的诗歌世界。大家全神贯注💻🧏🏻♀️,沉浸在这场文学盛宴中。在回答学生们的提问时,曹老师还结合了目前大学生内卷的现状指出🆒,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业、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,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,陶渊明的 “不忍” 和毅然决然的选择启发大学生要有坚守自我的勇气,去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🤛🏻👩🏻⚖️,追寻内心向往的生活。最后,曹老师声情并茂为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的原创诗《祖母的灯》,鼓励大家热爱诗歌,热爱生活↪️,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意犹未尽中,讲座圆满收官👰🏻🫰🏼。